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终止审议 审执分离模式存分歧致立法搁浅

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终止审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期决定终止审议《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标志着我国首部民事执行领域专门立法的进程暂告一段落。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是对“审执分离”模式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审判权与执行权应采取内部分离还是外部分离的问题上,意见未能统一。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指出,此类重大改革决策需遵循党中央的精神先行作出,方可推进立法工作。

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终止审议

民事案件执行被视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而《民事强制执行法》作为填补该领域立法空白的重要尝试,自2022年6月首次审议后,两年间未再进入审议流程。报告揭示,审议暂停源于对“审执分离”模式选择的深刻分歧,即应维持法院内部的权力划分还是探索将执行权移至法院之外的新模式。鉴于此,需待中央作出明确指示,法律文本中不宜预先设定方向。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终止审议!

尽管当前审执分离改革多以法院内部实施为主,实践中对于如何优化执行机制仍存争议,影响了法律效力的充分发挥。此外,为应对“执行难”问题,法院系统正积极推动“交叉执行”机制,旨在通过不同法院间的协作加强执行力度并引入外部监督,减少执行过程中的不当干预,保障执行公正与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终止审议法律草案虽非全国人大常委会常规操作,却有其法律基础,体现了立法工作的严谨性和灵活性。专家分析指出,随着审执分离改革的深入,未来《民事强制执行法》有望在条件成熟时重启立法进程,以法治手段进一步推动解决执行难题,确保司法公正的最终实现。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